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简介

发布者: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通讯员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688


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GZU)为校级科研机构,批准建立于2017年,中心主要以贵州大学林学及生态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充分利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生命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级完善的学科平台优势,站在学院前人的深厚积累基础上,服务于资源丰厚、独具特色的贵州乃至西南喀斯特野生动植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事业。经过长期凝练,中心根据贵州区域性特色,逐步形成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

本方向主要开展西南山地动植物多样性研究,尤其是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鉴定与物种编目、多样性分布特征、物种资源调查与保护规划、动植物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方面,以及极小种群物种、珍稀濒危与特有动植物致濒因素与机制及保育技术等方面研究,并为贵州省及西南山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资源信息共享等智力服务与技术平台。

负责人:粟海军(教授/博士/中心主任)、安明态(教授/博士/中心副主任)

主要成员:韦小丽(教授/博士)、刘济明(教授/博士)、

张明明(副教授/博士)、徐芳玲(副教授/在读博士)、胡灿实(讲师/博士)、侯瑞(副教授/博士)、于存(讲师/博士)

 

方向二:野生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种质资源保护

本方向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野生动植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着重在分子水平探讨基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及其内在规律,揭示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基因库、遗传结构的空间分布、基因流的空间格局,及野生动植物的系统进化、演变规律、亲缘关系等。从微观上开展物种进化与适应、种群致濒因素、物种分子鉴定、分类与系统发育等机理性研究;同时开展珍稀特有动植物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保存研究,通过原位、移体保存方式,保存珍稀遗传资源。

负责人:吴峰(副教授/博士)

主要成员:何跃军(教授/博士)、范付华(副教授/博士)、

孙学广(副教授/博士)、高超(副教授/博士)、郭其强(副教授/博士)

 

方向三:自然保护地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形式,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平台与载体,当前中央已明确要建立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本方向主要开展自然资产评估与管理、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生物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的性质与功能、规划设计与发展规律、以及自然保护地优化管理与物种恢复、保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研究区域景观大尺度水平上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与发展,探索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及用地矛盾冲突条件下的自然保护地优化网络构建理论与技术。

负责人:谢双喜(教授)、张明明

主要成员:祝小科(教授)、杨瑞(副教授/博士)、

        粟海军、安明态


中心承办第一届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研讨会






         中心作为主要群体参与贵州大学与法国大使馆合办的贵阳生态论坛分论坛